• 评论
动力电池供应紧张,新能源车交付面临挑战

近期,动力电池供应紧张局面再度引发行业关注。多家车企高管亲自带队驻扎电池厂商周边,甚至包下酒店设立临时采购点,只为确保电池稳定交付。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透露,近两周已与多家电池企业负责人进行商务洽谈。与此同时,碳酸锂期货价格在过去一个月内累计上涨20%,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紧张氛围。

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本轮电池供应紧张。首先是政策窗口期带来的抢装效应: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于2025年底调整,最高免税额将从3万元降至1.5万元,促使消费者提前购车计划。其次是市场超预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其中10月新能源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首次突破50%。纯电动车44.7%的增速明显高于插电混动车型,对电池容量提出更高要求。

产业周期错配与储能市场爆发加剧了供需矛盾。此前电池行业经历产能过剩后,企业扩产趋于谨慎。而新产线建设周期需18个月,难以快速应对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430GWh,较去年全年增长超30%。部分电池厂商将产能向利润更高的储能领域倾斜,进一步压缩了车用动力电池的供给空间。

从财务数据可见端倪:宁德时代第三季度营收1041.86亿元,净利润185.49亿元,净利润率提升至19.1%。行业数据显示,上半年锂电上市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4.95%,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自2022年来首次突破80%。与2021年全面短缺不同,本次供应瓶颈主要集中在高端车型使用的高镍体系电池,涉及多款30万元以上车型。

为应对交付压力,多家车企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政策。理想i6设定10月底前锁单期限,蔚来ES8截止至12月底,小米全系车型以11月底为节点。这些措施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推高了年底前的电池需求峰值。

面对供应链挑战,车企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选择自研电芯实现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理想汽车与欣旺达共建电池公司,通过深度合作保障供应;一汽集团则通过整合力神电池快速获取产能。有分析指出,随着在建产能逐步释放,2026年政策调整后市场需求可能趋于平稳,但周期性供应紧张或将成为行业常态。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