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公安部道研中心警示:虚假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或面临刑事处罚

智能驾驶技术使用规范引热议:法律风险与责任界定需明确

近日,权威机构发布的《智慧领航,安全护航》研究报告引发行业广泛讨论。该报告针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部分驾驶者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在行车过程中出现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交通法规,更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报告明确指出,目前国内主流车型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仍处于0-2级水平,属于"人机共驾"范畴。这意味着驾驶者必须全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随时准备接管驾驶任务。若驾驶者在系统运行期间"脱手脱眼",将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乃至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在法律层面,报告特别强调车企宣传的合规性问题。根据现行法规,若存在将辅助驾驶功能夸大宣传为自动驾驶的行为,涉事企业可能面临广告费用5-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被吊销营业执照。若因虚假宣传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相关责任人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报告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明确定义: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车辆自主行驶的能力。根据国家标准,自动驾驶分为0-5级,其中0-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主体仍为人;3-5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目前国内量产车型均未获得3级及以上认证。

针对行业现状,报告建议车企应加强用户教育,建立完善的新用户培训机制。同时强调,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驾驶者始终是安全责任的主体,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保持对路况的持续关注。任何试图通过"智驾神器"等设备规避监管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特别警示了酒后使用辅助驾驶系统的法律风险。即便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脱手驾驶",醉酒状态下的驾驶者仍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帮助醉酒者启动车辆的行为也将被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教育都需及时跟进。驾驶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当前技术阶段,辅助驾驶系统仅是减轻驾驶负担的工具,绝不能替代人类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