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杆叫少连杆,不应该叫多连杆
还记得热播剧《我的前半生》吗?靳东扮演的贺涵是一家调研公司的合伙人,每年大几百万的收入,住别墅,开奔驰,戴名表。虽然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也的确是市场研究公司那个时代的写照。
每款产品的诞生,从商品企划,到模型测试,再到上市后跟踪,市场调研课题贯穿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市场调研公司的合伙人,收入虽没有贺涵那么高,也属于金领职业。
市场调研虽然逻辑严谨,但毕竟是小样本数据,过程既漫长,又昂贵。在燃油车时代,市场格局稳固,头部车企利润丰厚,产品迭代慢,市场调研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并不突出。
但在电车时代,新势力“野蛮人”的冲击下,传统车企也开始大幅缩短开发周期,由过去的36~48个月的新车开发周期,压缩到18~24个月。产品开发进度争分夺秒,拖沓的线下调研,已经跟不上车企的节奏。
另一方面,车企纷纷构建自己的APP,开启用户运营,在APP生态下,车企和用户可以直接沟通,用户反馈和抱怨也能第一时间了解。
因此,各大车企纷纷削减了调研预算,市场研究行业也进入了衰退期。
不过,“危”总是和“机”并存,车企对用户的深度洞察需求是永远存在的,APP的客户管理功能,也只能进行简单的单选、多选测试,无法实现复杂逻辑判断。
举一个关于价格测试的例子,一款新车,如何定价才最优(销量最大或利润最大),仅给出价格,测试用户购买意愿,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为在测试环境下,用户是简单的单项思维,回答并不符合真实的购买场景。实际上,在购车过程中,用户会深度对比几款意向车型,综合各因素后进行判断。
传统的市场研究,会应用PSM(价格敏感度测试)、BPTO(品牌价格交互测试)、CBC(多因素交互测试)等多种复杂的测试模型,来判断最优定价区间。这些复杂测试模型,现有的CRM系统根本无法提供模板题库。
所以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尝试开发SAAS工具,嵌入车企的APP,让车企可以通过私域用户池,任意时刻发起调研。市场研究公司业务模式从项目制,转向年费制的SAAS服务。
也许这就是市场研究的未来!
本文为“车评网”原创,作者:郭有力,编辑:田淼,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关注“车评网”,专注汽车行业深度报道。
最新评论